下贝氏体(lower bainite)下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区的较低温度范围内形成的,它也是贝氏体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组织。 低碳(低合金)钢中下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态为板条状,大致平行排列,高碳钢中贝氏体铁素体呈片状,各片间有一定角度。
2.下贝氏体. 下贝氏体的形成温度低于上贝氏体(见图1)。所以下贝氏体又称为低温贝氏体。下贝氏体也是一种两相组织,由铁素体和碳化物所组成。它的典型组织形态如图8所示。
2.2 下贝氏体(b 下 ):是片状铁素体与内部沉淀的碳化物的两相组织。 亚结构为位错。 中、高碳钢形成温度与约 350℃~Ms 点之间。
2024年9月17日 · 贝氏体转变是一个半扩散型相变,即转变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原子扩散。当钢的冷却速度适中时,奥氏体首先分解为铁素体和富碳奥氏体,然后富碳奥氏体再转变为贝氏体。转变温度和时间对贝氏体的形态和性能有显著影响。
上贝氏体特征是:条状铁素体大体平行排列,其间分布有与铁素体针轴平行的细条状(或细短杆状)渗碳体,呈羽毛状。 羽毛状贝氏体500× 下贝氏体
2023年7月19日 · 针状马氏体,又称片状马氏体或高碳马氏体,它的基本特征是: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片较粗大,往往贯穿整个晶粒,将奥氏体晶粒加以分割,使以后形成 的马氏体大小受到限制,因此片状马氏体的大小不一,分布无规则。
2019年11月18日 · 根据形成温度不同,分为粒状贝氏体、上贝氏体(b上)和下贝氏体(b下)。 粒状贝氏体强度较低,但具有较好的韧性;下贝氏体既具有较高的强度,又具有良好的韧性;粒状贝氏体的韧性最差。
针状下贝氏体或bⅢ型贝氏体是最早发现的下贝氏体,渗碳体片以与长轴成50°~60°角分布在板条之内,它也是贝氏体转变完成的产物。 准下贝氏体是转变初期的产物。
貝氏体(英語: Bainite ),也译作變韌鐵,是合金钢在热处理时形成的一种显微组织组成物,是由沃斯田鐵在波來鐵温度范围以下和马氏体点(麻田散鐵转变开始的温度)以上的温度范围内分解而成的肥粒鐵和雪明碳鐵的混合体 [1] 。
2022年3月29日 · 下贝氏体形成晶核的部位,大多数在奥氏体晶界上,但与上贝氏体不同,也有相当数量是在奥氏体晶粒内部。 在光学显微镜下,高碳钢的下贝氏体呈针状。